在如今这个数据信息丰富而爆炸的时代,更多技术可以让数据物理化,可视化...
结课作业
在观看了老师提供的影片之后,可以了解到,在如今这个数据信息丰富而爆炸的时代,更多技术可以让数据物理化,可视化,就比如之前我在以此向外看作业中提到的以为艺术家将美国降雨量的信息教会做成了一张美国地图,交错的线条将降雨信息就这么有些抽象的表示出来。内部细看是降雨的信息,宏观来看则是一幅美国地图,这种数据可视化非常奇妙。
越是在发展迅猛的领域,越存在更多未明且容易混淆的概念,本文的作者便试图区别可视化,视觉化,visualization和信息图形。最终,我总结为:作者认为,可视化很可能是一个来自日本的引入词汇,并不适合中文语境;视觉化是指将人肉眼看不见的对象转换为可以理解的视觉形象,比如数据视觉化,信息图形也是这个意思,但其结果不是人的主观意识驱动,然后这些概念都不能完全解释visualization,这个复杂的英文词汇含义更丰富。
就如同我在上面的向外看所提到的“数据可视化”,也许这是一个不合适的称呼?但在如今,似乎可视化比视觉化更加流行,无论如何,作者这种咬文嚼字追根溯源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就算在设计学界,一些学术概念的区分也更加有助于行内的思想交流,碰撞,这就是我的全部粗浅看法。
分析:这次作业所采用的时间可视化方式,是将时间转化为一排排的“小钉子”,一根钉子代表一分钟,一排有60根钉子,代表60分钟,如图的小球每秒敲击小钉子一次,钉子逐渐被越敲越短,直60次过后被完全消失,代表1分钟过去了,当一排60根钉子都被敲击消失后,代表了1小时过去了,以此,将时间的流逝可视化为小球敲钉子的过程,时间,就这么在一次次有力的敲击过程中流逝……
Processing代码:
int bottom=720; float l=120; int intervalx=12; int intervaly=50; float hight=40; float speed=hight/500; float yball; int xball; void setup() { size(732,744); smooth(); strokeCap(ROUND); } void draw() { background(150); int s=second(); int mi=millis(); int m=minute(); int h=hour(); int i; int j; int k; if(h>=12){ h=h-12; } stroke(100); strokeWeight(4); line(intervalx*(m+1),bottom-l+2*s-h*intervaly,intervalx*(m+1),bottom-h*intervaly); for(i=m+1;i<=59;i++){ line(intervalx*(i+1),bottom-l-h*intervaly,intervalx*(i+1),bottom-h*intervaly); } for(j=0;j<=m-1;j++){ line(intervalx*(j+1),bottom-h*intervaly,intervalx*(j+1),bottom-h*intervaly); } for(k=0;k<=h;k++){ for(j=0;j<60;j++){ line(intervalx*(j+1),bottom-k*intervaly,intervalx*(j+1),bottom-k*intervaly); }} if((mi%1000)>500){ mi=500-(mi%1000-500); } else{ mi=mi%1000; } xball=intervalx*(m+1); yball=bottom-h*intervaly-l+2*s-hight; yball+=mi*speed; noStroke(); fill(50); ellipse(xball+0.5,yball-2,7,7); }